□陳曉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創新是激發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推動文化創新創造、提升文化生產力的關鍵驅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多次強調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為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文化+科技”對于新型文化業態的賦能機理
文化新業態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為動力,是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態,已經成為文化產業中最為活躍、增長最快的領域。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刻改變了文化創作生產和傳播消費方式,在文化領域不斷催生各類新業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建設文化強國,必須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主動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大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文化深度融合,提升科技賦能文化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文化+科技”推動文化產業升級。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創新性科技成果的不斷應用,文化產業正經歷從傳統向現代、從單一向多元的轉型。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盤活既有文化資源,打造新型文化場景,促進了文化領域的內容生產、傳播方式、消費體驗全面革新和升級,為文化產業注入了強大的創新活力。這種革新體現在科技手段的應用極大提高了文化內容的創作效率和傳播速度,促使文化產品跨越時空限制,更為廣泛地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數字藝術、虛擬現實(VR)等技術在豐富文化表現形式的同時,也為用戶提供了沉浸式、交互式的全新文化體驗,拓寬了日常文化消費的邊界,擴大了優質文化產品的供給。新興科技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推動了文化創意、數字內容、文化旅游等新型業態的快速發展,既打破了區域壁壘,延伸了文化產業鏈,也創造了新型經濟增長點,為文化產業的結構優化、提質增效注入新的強勁動能。
“文化+科技”滿足多元文化需求。文化消費在居民消費中占比不斷提升的同時,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個性化、智能化。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為精準捕捉、精細滿足人們的多元文化需求提供了可能。大數據分析能夠深入挖掘用戶的文化偏好和消費行為,為文化內容的定制化生產提供數據支持,促進文化產品的多樣化供給,增強文化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滿足受眾對數字內容分發技術的新需求,成為“人人都能找到符合自身興趣和需求的文化內容”的不二法門。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打破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推動文化在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相互作用,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戶更便捷地交流分享,促進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尊重。在這個過程中,科技成為橋梁和紐帶,加速了多樣文化的交流交融,細化了文化消費市場,滿足了人們對于多元文化體驗的追求和高品質精神文化的需求。
“文化+科技”促進文化傳承創新。文化傳承與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雙翼,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強大支撐。數字化技術為文化遺產的記錄、保存、修復和傳播提供新途徑,通過高精度掃描、3D打印、數字建模等技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得以數字化重生、數智化轉型,這既有效防止文化遺產的流失和損壞,又讓它們變得有聲、鮮活,以更生動、更直觀的方式在世人面前煥發文明光彩。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讓厚重的歷史文化能夠穿越時空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讓人們在跨越時空感受中華文明魅力中增進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強公眾的文化保護意識和傳承意識。科技為文化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人工智能輔助音樂創作、虛擬現實重現歷史場景等,都是科技與文化藝術深度融合的產物,它們激發人們重新審視、深入挖掘、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豐富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提升文化產品的創意能力,推動傳統文化的持續創新和繁榮發展。
◆“文化+科技”賦能新型文化業態的優化路徑
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使得新型文化業態具有跨領域、跨時空、跨系統、跨層級的強大資源整合能力,能夠與教育、旅游、體育、出版、影視等產業深度融合,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以數智技術創新文化的資源塑造模式。新型文化業態的創新,離不開數智技術的應用。近年來,數智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在許多行業得到廣泛應用,深刻影響著文化資源的塑造模式。一方面,要以數據驅動、智能化應用、跨界融合等為特色的數智技術作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引擎,進一步提高文化資源的管理效率,為文化資源的創新應用、整合保護、傳承發展等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廣闊的場景空間。另一方面,要廣泛應用數智技術推動文化資源呈現樣態與傳播方式的升級,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傳播格局,提高新型文化業態的滲透力、吸引力、影響力,為公眾提供更加美好、更加時尚的文化體驗,在鮮活生動展示文化的獨特魅力的同時,有效提升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水平。
以賡續傳統創新文化的內容表達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型文化業態內容創新的重要源泉。“文化+科技”賦能新型文化業態,不僅需要重視科技的獨特魅力,更需要重視文化內容表達的創新;不僅需要重視科技的賦能作用,更需要重視文化的引領作用。福建是非遺大省,也是文物大省,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富集,具有十分豐富且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讓福建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要求我們發揮“數字福建”優勢,通過“科技+”“+科技”的方式,讓傳統文化內容轉化成數字形式的文化產品,以新的創作內容、新的表現形式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呈現形式、更加方便快捷的傳播形式、更加可感可觸的互動形式,廣泛深入地融入生活、融入社會、融入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要綜合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技載體、智慧場景等,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宣傳闡釋,全方位推動人民群眾深入理解把握福建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精神蘊涵和獨特思想精髓,形成把八閩文化中跨越時空、超越地域、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的主動精神,凝聚提升福建文化影響力、推動福建文化繁榮興盛的強大合力。
以用戶導向創新文化的服務體驗形式。新時代以來,人民群眾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增長,文化需求高品質、個性化、多樣化的特征日益彰顯。在新型文化業態中,用戶體驗是衡量文化服務質量的關鍵指標。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要以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為著力點,大力提高文化創新創造能力,強化高質量文化供給。創新文化的服務體驗形式,需要堅持以用戶為中心,樹立受眾思維,精準把握用戶的需求和期待,通過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持續提升文化服務的個體性、互動性和便捷性,讓用戶在享受文化服務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高品質文化帶來的精神滋養、思想洗禮、審美體驗。一方面,深化對用戶需求的研究與分析,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研判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征新趨勢,梳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急難愁盼問題,為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布局優化、培育文化消費模式和文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根據用戶的個人經歷、瀏覽偏好、消費理念,實現文化產品的精準化營銷、個性化推薦,提升文化服務的滿意度和愉悅感。利用現代科技為用戶進行精準畫像、“量體裁衣”,推廣和提供“預約式”“訂單式”“菜單式”“智慧化”“差異化”服務,實現文化產品的精準化營銷和文化服務的高質量供給,滿足多樣化文化需求和深層次情緒價值需求,提高用戶對文化新業態的認同度和接受度。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