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國民黨集中20萬兵力大舉進攻陜北解放區。此時,負責守衛延安的三五九旅,因為連年征戰減員嚴重,人員已不到2000人。面對西北戰場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必須盡快補充兵源!在任弼時的建議下,中央將目光投向渤海解放區。
1946年冬天,根據黨中央部署,三五九旅抽調各級干部300多人組成“赴山東招兵教導隊”,進入渤海解放區招兵擴軍。中央把征兵目光聚焦到魯北,是因為那時,轟轟烈烈的土改正在渤海區深入開展,翻身農民革命熱情高漲。
1947年2月25日,渤海軍區教導旅成立,總兵力8000余人。經過幾個月的大練兵和政治學習,這支隊伍在思想和行動上,迅速完成了從農民到士兵的轉變。
1947年10月25日,渤海軍區教導旅從山東慶云縣開拔西征,不久轉隸西北野戰軍二縱,改番號為獨立第六旅。12月,部隊開進山西運城,正值第三次攻打運城的戰斗打響。獨六旅迎來了自己的戰場首秀,8000多戰士義無反顧地沖上了戰場。十一個日夜的鏖戰,運城攻堅戰艱難取勝!渤海子弟兵共斃傷俘敵1000多人。經此一役,他們成為了真正的戰士。
為確保黨中央、毛主席順利東進華北指揮全國戰場,1948年8月8日拂曉,西北野戰軍向胡宗南三大主力之一、整編第三十六師發起澄合戰役。戰場新銳獨六旅承擔起主攻任務。激戰中,16團戰士韓德榮腹部受重傷,他咬緊牙關炸毀敵人工事,壯烈犧牲。
經過殘酷的拉鋸戰,獨六旅成功攻占壺梯山,為戰役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獨六旅這些拿槍不久的戰士,在黨的領導下一路西征,相繼解放16座城市,獲得了“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嘉獎和贊譽。
為有犧牲多壯志!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獨六旅隨西北野戰軍進入新疆。此時,離家時8000多人的部隊,已經折損了近三分之二。不久,黨中央發出“屯墾戍邊”號召,這群渤海子弟兵積極響應,集體就地轉業,改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
戰士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鎬,扎根沙漠,在戈壁荒漠上興建家園,開創共和國屯墾戍邊偉業,唱響了一曲建設祖國、鞏固邊疆的壯歌。
日出渤海照天山,萬里西征人未還!2012年,兵團第二師駐地鐵門關,人們將市中心的一處公園命名為渤海灣。他們用這種最淳樸的方式,把渤海子弟兵永遠銘刻在記憶中。8000多渤海子弟舍家為國,萬里西征的豐功偉績,也必將永遠銘刻在共和國的史冊上!